[摘要]邓小平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资本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特别是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观。
[关键词]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历史贡献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徐艳英(1962—),女,中共南丰县委党校讲师。
帅宝强(1947—),男,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教授。
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破解了这一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观。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认识资本主义历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同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一样,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形态,在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正如列宁所概括的:“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1](P211)
认清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关键。
第一,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会在“一球两制”下长期共存。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P379-380)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赶超资本主义不仅需要坚定的必胜信心,而且需要理性的历史耐心。这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时,不仅阐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而且强调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P32-33)只要当代资本主义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个地球上并存下去。
第二,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进入80年代以来,持续近50年的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为此,邓小平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P105)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生存于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世界体系之中的,因而时代的特征,世界的潮流,必然会对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的影响。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过长期的较量与冷战,既没有摧毁对方的能力,又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能否从世界大局出发,把握发展大势,促进长期稳定合作,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且二者取长避短,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也是完全可能的和非常必要的。
第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不是根本抛弃,而是扬弃。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诞生社会主义的母体。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不是根本抛弃,而是辩证地否定,即扬弃。中国要想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大胆地学习、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这是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4](P167-168)至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2](P44)
第四,“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的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2](P103)。这是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利用资本主义的优势补充社会主义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而“母胎”的痕迹不可能立刻消除。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在我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业已消灭,但还不可能根除一切私有制,当然也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非公有制长期并存,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剥削现象。对此,邓小平指出:“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2](P91)今天允许存在一定的剥削现象,正是为了逐步创造条件,将来彻底消灭剥削。
二、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第一,倡导和启动思想大解放,为推进改革开放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认为,要坚持改革开放,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换脑筋”。其中要害的问题就是要改变那种只把资本主义当成祸害的“主观偏见”,就要打破那种闻“资”色变,遇“资”则堵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为此,他倡导和启动了一次又一次思想大解放。纵观这一次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无一不是围绕着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这个纽结而展开。抓住了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就抓住了思想解放的要害问题。近二十多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要害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要害问题,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大业推向前进。
第二,确立对外开放国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所用。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他总结历史教训,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2](P117)现代化肇始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方面捷足先登,虽然它们搞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但在它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中却包含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而这正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遵循的。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阐明对外开放、资本主义的好东西为我所用,而且创办经济特区加以实践。特区既成为我国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和最新科学知识的窗口,也成为外国看我国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另一方面又强调对外开放是讲原则、讲条件、讲目的的。他一再阐明我们的开放政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他反复强调,我们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但“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4](P154);他明确指出: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4](P351)。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奠定理论基础。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实际上已经逐步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原则上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适时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我国人民正在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作出“一国两制”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首创重要方针。“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首创的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方针,也是他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思想结晶。1984年6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著名谈话,明确指出,“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这样做不是谁吃掉谁,而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兼顾各方利益,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方针大计。中国理所当然地不排除必要时通过非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全体中国人的认同,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充分证实了“一国两制”是一项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注释:
[1]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晏蔚青
Thursday, January 3, 2008
论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观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